是玩味爱情还是沉溺情欲?
——与交流读后感
读了你的《她在等我来爱》,我一直在尝试给这个故事起个名字。叫《徐萍之惑》太直白了,叫《沉沦》又有点模仿之嫌。
不过,以个人生活经历为素材的“自叙体”,加上忧郁、感伤的情调,你这种叙述方式和素材的选择,确实比较容易让人联想到郁达夫的那些小说,尤其是《沉沦》里的。
在你的自叙中,感受三个女人,妻子、初恋、初识,为你带来三种情爱体验。阅读你的文字,时刻能感受到你对自我情欲的解剖,时而是美的,迷幻的,晕眩的,充满想像的;时而又是粗陋的,原始的,不节制的,挑逗的,冒犯的。
一个有家庭、做父亲的中年人,在情欲挣扎中,即使战胜不了自己,因为一份责任在肩,也要努力挣扎,才合于道德,而不应该把婚外的爱情或者邂逅当作追求真爱的借口,沉溺其中,置婚姻和家庭于脑后(至少文中内容给了我这样的感受)。这一点,坦白地讲,我一直认为在道德上是站不住脚的。在“灵”与“肉”交融的爱情话题里,中年人对爱的向往,应该“灵”的东西更多一点,才有厚度和分量,我认为这也是这篇作品里要加强的。
也许你没有把它当作作品,只是生活苦闷的独白,一样的,作品与生活是统一的,生活中的价值观对作品会产生映射,亦可等同思考,所以我也为你的情感现状忧虑。
有些生命里的过往,极美,极绚烂,让我们逾越了道德,奋不顾身失去了理性,这是会有的,但我们不能歌颂这些非理性,让其他人看到作品后,跟着我们的脚步再次纵身跃下悬崖,我们的疯狂与痛,注定只能用作反思的素材。这是我要劝你的。
深在庐山,不识真情面目。太炽热的东西,一时难以驾驭,不妨冷却一下再写。十年还不足于冷却,那就等它十五年、二十年。荷尔蒙人人都有,在写作方面,对于有的人是催化剂,而对于有的人却是迷魂药。
一直渴望去远方,触摸爱情,感受激情,让我们忽略了好好经营眼前的苟且。远方或未达,苟且或永恒。
建议,多观察你的婚姻,写写家常里的小感动,热爱你每天都奔跑的这片永不沉没的陆地。这对你的写作或许会有新的拓展,也可能会给你的情感找到新的支撑点,帮你走出情殇,更好享受人生。
人生,除了梦里的爱情,还有可以拥抱的亲人和可塑的未来。
虽是师生,却多年师徒成朋友,或有不妥,恕我直言。